返回首页

广州国际金融城北区即将进入建设阶段!四大亮点抢先看→

时间:2024-02-2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月28日,《广州国际金融城北区城市设计深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经第4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标志着金融城北区将进入建设阶段。规划提出,该片区将打造为“数字金融、数字文化创新区”,重点塑造岭南特色和本土文化空间,同时设置公共服务设施154处,提升片区内居民生活品质。

  广州国际金融城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一江两岸三片区”中的重点片区,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重要极点,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带的核心区段,是历届广州市委、市政府谋划布局和接续建设的重大平台。加快推进金融城规划建设工作,对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据了解,广州自2012年启动金融城城市设计竞赛以来,已完成金融城起步区、东区的规划和设计,起步区建设已见成效,东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今天金融城北区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也顺利通过市规委会审议,这是完成金融城规划愿景的重要一步,为推动金融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城北区即金融城的北部片区,东起车陂路,西至科韵路,南起黄埔大道,北至中山大道西,总用地面积1.44平方公里,涉及15个国有用地产权单位及棠下村与车陂村两个城中村,现状以居住、商业、工业用地为主。

  金融城北区在功能定位上响应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和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试验区的政策要求,发挥南承金融城起步区金融产业,西接科韵路软件数字产业的优势,结合区内羊城创意产业园孵化的文化、互联网产业,打造“数字金融、数字文化创新区”。

  同时将骏南街以南作为起步区金融功能板块向北拓展的空间,联合起步区在黄埔大道两侧形成金融产业集聚带,共同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天河金融街;将沿科韵路区域作为科韵路软件产业向东扩散的承载空间,重点发展软件产业、数字文化、创意研发、商业商务等产业;在一横一纵两大空间里共同铸造金融城北区的产业基因。

  规划充分挖掘棠下涌的水脉生态价值,沿河涌聚集水街商业、划龙舟等岭南特色节事、宗祠建筑、临街骑楼等要素,促进本土与世界、新与旧的建筑和文化景观的融合,构建滨水活力空间;同时借助大塘涌向东延伸接入“羊晚绿心”,发挥羊城创意产业园“人文绿心”的特色,构建出自然与人文碰撞、生态与历史融合的多元化城市空间。

  除了突出水文化、骑楼文化等岭南特色外,本次规划也十分重视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保留。规划对北区范围内的儒林钟氏祠堂进行原址保护,并将儒林宗祠周边规划为棠下村民居住用地,很好地保留和延续岭南乡村以宗祠为核心,聚族而居的传统,让宗祠、龙船等成为“看得见、留得住的乡愁”,也在现代化都市中留下一抹岭南乡村的“韵味”。

  金融城北区共设置公共服务设施154处,面向居住社区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83处,交通及市政公用设施71处。规划重点考虑学校、卫生医疗等民生设施的配置;结合绿地等公共空间和裙楼空间增加群众性体育运动场地、居民健身场所等的设置,为全民运动、强健体魄提供条件;配置文化馆、美术馆、文化室、社区自助借阅点等艺术文化设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据统计,面向居住社区的新建公服建筑面积占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高达21.2%,同时公服市政、道路交通、绿地用地占北区总用地面积约50%,从规划上保障了片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的生活品质。

  金融城北区以“方格+放射”形态构建对外接驳路网,形成外围组团快速衔接系统,北区各地块可在10分钟内到达交通节点,快速实现南联琶洲,西接珠江新城,北通天河智谷智慧城,东达黄埔的区域交通联系。

  北区内部东西向打通骏南街,南北向打通科新路,形成内部交通“十”字对外通道。同时通过轨道引领和常规公交补充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实现轨道站点8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规划公交首末站3处,自行车停放点8处,建立“上下一体、南北衔接”的步行空间网络,通过“空中连廊”“地面骑楼”“地下通道”的形式,使棠下涌两岸、黄埔大道两侧、北区与起步区步行互联互通,强化“地铁/公交+骑行/步行”的绿色交通引导,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