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港澳委员看甘肃丨庞超贻(香港):一座关见证一座城的崛起

时间:2024-01-2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嘉峪关的独特魅力,探访嘉峪关市经济崛起的密匙。

  651年前,明代征西大将军冯胜立马山前、慧眼如炬,他发现,这里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面又有气势险峻的黑山,两山夹峙,距离只有15公里。再加上山坡下又有冬夏澄清的九眼泉可供兵马饮用,真正称得上是“易守难攻、险峻天成”。于是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选中此地建关筑城。

  “据一关而撼天下”“得嘉峪关得天下”,因为依凭天险、位置冲要、建设周期长、工程体量庞大、长城形态丰富、纵深广阔、久历战争等原因,嘉峪关防线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经典的国家防线。

  嘉峪关市,是1958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生态城市,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天下第一雄关”而得名。1965年嘉峪关建市。从此,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大漠深处旭日出海般蓬勃崛起。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嘉峪关已建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曾经“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不毛之地,建成了生态优美、交通便捷、经济繁荣、城乡和谐、生活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都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日益凸显。

  “顺应国家所向,把能做的事做实;围绕甘肃所需,把该干的事干好;立足嘉峪关所能,把定下的事干成。”近年来,嘉峪关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钢铁、铝和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及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围绕打造产城融合、地企协作、城乡一体、绿色发展、社会治理、民生幸福“六个典范”城市,扎实开展“强科技”“强工业”行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全力以赴促发展、凝心聚力谋招商、铆足干劲抓项目、千方百计稳工业、多措并举促消费、下大力气优环境,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在文旅商体深度融合发展方面,嘉峪关围绕“长城”做文章,先后举办以“长城”为主题的央视“直播长城”、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暨“长城联赛”首发站,以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铁人三项赛”,唱响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交响曲;先后开通开往兰州、西安方向的“嘉峪关1号”“嘉峪关2号”动车组列车,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共同打造铁路运输与文旅商贸经济开放合作、互促共赢新景观。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去年前三季度,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4.83亿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全省高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84.7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101.02亿元,增长1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8亿元,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938元,同比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26元,同比增长8.5%。

  嘉峪关,这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戈壁明珠城市,去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二季度超额完成“双过半”,在连续两次获得甘肃经济增长“贡献奖”的基础上,第三季度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三,再次获得“进步奖”第一名,保持了高开高走、高位高进的发展势头,巩固并形成了持续向好、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

  我常听说,嘉峪关城市不大,名气却不小。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前不久获评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3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让嘉峪关再添“烫金名片”。这些荣誉源于嘉峪关人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与开拓进取。

  嘉峪关,这座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戈壁明珠城市,正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拼搏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